网上“寻医问药”,这事还得等几年 | 消费新边界年度观察③

2016年,DT君用数据持续记录了这场席卷中国的消费大升级,也感受到了既有消费边界被你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打破、重构。跨年之际,DT君来回顾下过去这年里个人觉得最有意思、也最关乎未来的8点变化。

你有没有想过,不久的将来,生点小病不用再去医院,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家完成预约挂号、接受医生远程会诊、买药的全过程,获得比医院更好的体验?

移动医疗的兴起,无疑给人类未来描绘了美好前景,但现实却常常很“骨感”:2015年还风风火火的移动医疗行业,到了2016年,就陷入了“寒冬”。

2016年伊始,几乎是移动医疗企业必争之地的挂号业务,被一起突如其来的风波深深影响。以“女子血泪控诉黄牛”事件为导火索,事态发展愈演愈烈,北京市卫计委推出打击“号贩子”的“京八条”,规定落实实名制挂号,取消医生手工加号、禁止医院和医生与商业挂号网络平台合作。一系列动作直接导致一大波以预约加号为业务核心的移动医疗公司的崩溃。

进入2月,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遭遇开年的当头一棒。

在国内三家企业以现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为由提起诉讼之后,国家食药监局(CFDA)收回了阿里健康的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运营权。在这项业务上下了大本钱的阿里健康遭遇重创。

这两起事件,可说是2016年移动医疗行业坎坷之旅的开端。过去这一年,一大波新创移动医疗公司的发展境遇,成了整个行业的缩影。

在政策收紧和资本寒冬的双重压力下,“药给力”死在融资前夜,“寻医问药”、“就医160”和“好大夫”大规模裁员。

7月,CFDA一则通告,叫停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第三方处方药销售全面“歇菜”。天猫医药馆、京东等巨头无奈之下只能转而经营非处方药。

网上卖药这档子事儿,到这里也算是暂时“黄了”。

此外,在整个行业基本格局已定、且盈利困难的大环境下,移动医疗新创企业的数量也急剧减少。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康庄大道”上,与零售、出行、传媒等行业一路高歌前行不同,号称互联网最后一块处女地的医疗业,显然驶入了慢车道。

说“慢车道”,是因为移动医疗行业目前并不完全是死路一条。因为即便在“资本寒冬论”盛行的情况下,移动医疗行业2016年前两个季度的融资额仍让人意外。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虽然上半年的数据中,平安好医生一家就获得了5亿美金的A轮融资,直接把前两季度融资总额提高了不少,但是减去这5亿美金,2016年第二季度的总额也超过了去年同期。

同时,在政策层面,开放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疗创新和中医产业等政策都带来了利好的曙光。而互联网大佬们在这一年的高调举措,更让人们隐隐感受到未来市场的强烈召唤。

这一年,腾讯启动了“腾爱医疗”战略,想利用自身社交基因和大数据能力,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百度推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内的最新成果——百度医疗大脑,试图在“魏则西”事件后,力挽自己在医疗上的“颜面”。

与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可以放肆玩概念不同,创业公司也在探索着新的盈利点。

去年,丁香园开了第一家线下诊所,杏仁医生建立了国内的首家医生多点执业Wework工作室。它们都希望通过打通线上线下,找到更好的盈利方式。

大众更为熟悉些的微医(挂号网)也没闲着,把目光投向了保险,先后推出了停诊险、行医无优险等一系列业务。

说了这么多,其实DT君心里明白,活在“时运不济”的年景里,移动医疗企业做的这些新尝试,其实还是为了养活未来的互联网医疗梦。

在整体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政策把控严苛的大国情下,移动医疗在眼下很难触及医药行业的本质。破解之策是什么?互联网又将用什么样的姿态来改变人们的医疗消费行为?这些问题,恐怕要在即将来临的2017年慢慢揭晓。

DT君也希望,移动医疗的寒冬会伴随着2017年春天的来临,迎来破冰!

(联系本文作者王越:wangyue@dtcj.com)

Bootstrap Image P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