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你是为了看电影还是看特效? | 消费新边界年度观察⑤

2016年,DT君用数据持续记录了这场席卷中国的消费大升级,也感受到了既有消费边界被你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打破、重构。跨年之际,DT君来回顾下过去这年里个人觉得最有意思、也最关乎未来的8点变化。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有点邪。

票房造假、IP大多不显灵、大片保底未遂、进口片光环不再、知名导演作品扑街......总之结局就是未能完成冲击600亿票房这个波澜壮阔的目标。

但票房并不耀眼的这一年,却有一个打动DT君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技术”。

2016年以技术为卖点的电影片量很大,加之出现了不少话题电影,也带动了消费者对电影技术的关注度集中爆发。而无论是从票房成绩还是电影口碑,我们都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技术”有了更鲜明的态度和更理性的选择。

上半年,电影的技术含量主要还是体现在进口大片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蝙蝠侠大战超人之正义黎明》、《美国队长3》和《X战警:天启》,一个个全是特效牛X大片。

不过,这些大片中只有《美队3》过了10亿票房大关。

动作、科幻大片的观影者,本来就是被特效给“惯”出来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愿意花更多的钱专程去特效厅买单

只不过这类影片在国内市场上已出现了审美疲劳,单纯的特效技术所带来的新鲜感已经不再强烈,这也是今年进口片光环减弱的重要原因。

到了年中,《魔兽》在中国狂揽了14亿票房,还不错的特效技术成为信仰充值的一个“掩护”,而另一个超级IP《盗墓笔记》里,特效技术却成了拖油瓶,当然,它的烂也不能全赖五毛特效。

真正将电影技术讨论推向高峰的还是下半年。

《谍影重重5》来到中国却变身“特供”3D版《叠影重重》,引发了一大波舆论谴责。

毕竟中国观众已经过了3D新鲜好奇期,当电影没必要3D、甚至当技术成为了影片杀手的时候,观众反感程度越来越强烈。

而这一年里最高潮的事件,无疑是李安用一部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只有少数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顶级配置观影体验,但却让更多人开始期盼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前行空间。

总之,这一年观众的各种吹和各种黑可以总结为:没特效没关系,有就必须炫酷、必须恰到好处、必须新鲜更新鲜。

要让观众得到这种体验上的满足,电影制作的革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可能也已经注意到了,电影院也都忙着大干快上地技术升级,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体现得最为明显,那些吸金能力最强的影院,无不是各种特效配置“护体”。

例如2016年(统计时间截至12月21日)上海票房冠军五角场万达影院,每逢IMAX大片上映就能收获高票房,这家影院也是2015年上海票房冠军和全国票房季军。

而凭着“全球唯五”放映120帧/4K/3D《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上海影城,排名从去年的十名开外直接开挂提升至今年的第三位。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不仅是2016年,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电影和技术的结合仍会继续给你带来惊喜。

除了李安这种在帧数上的奋战,VR电影也来势汹汹,甚至有可能更成气候。

今年老牌电影盛宴——威尼斯电影节就修建了一个新的VR剧院,迪士尼这些好莱坞巨头们也已经纷纷开始布局VR电影,IMAX已经宣布明年在中国等地区开设多家VR影院……

而新的技术,自然也会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为电影行业的内容扩展提供更多选择,也会把新的电影语言讲述方式和观影体验带给你。

虽然对技术给电影的“加成”无限期许,但2016年看过太多纯炫特效的烂片之后,DT君也要提醒一句,电影的本质是艺术而非科技,如果技术真成了吸引观众去影院的唯一因素,那电影院与科技馆还有什么差别?

(联系本文作者谭琪:tanqi@dtcj.com)

Bootstrap Image Preview